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例

发布机构: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时间: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例

曹丹,金一粟;中南大学本科生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开展“互联网+”时代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研究,符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中南大学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校本特色的建设与管理机制。本文从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意义入手,阐述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路以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内涵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以慕课(MOOCs)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兴起,新型教学形式促使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其教育价值和教学优势逐渐彰显,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引领了教育改革的发展。2015 年4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发布,提出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大基本原则及七大重点建设任务,其目的是通过打通大学之间的壁垒,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名师名课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一、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建设意义

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产生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碎片式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学习、互学群学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的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相比,体现出四大特征和八大变化(如图1所示),并倡导即建即用,以用促建[1]。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高校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衡、知识膨胀与课程学时有限的矛盾,为进一步深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模式。

1606227213589063659.png

(二)定位与特点

2010年起,教育部开展了以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为代表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专题讨论及高校试点,形成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定位: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同时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慕课的发展定位与教育部主导的高校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国式慕课的独有特点:课程应首先在高校内部具有一定的授课规模,同时惠及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课程应无条件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向公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在线实现完整的教学活动;课程本身为学校已有的或自身的学分课,首先应该达到学校的开课标准[2]

(三)高校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目的

在线开放课程出现也引起高校和广大教师的注意,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高校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应用的主体,通过对国内高校开展的调研和访谈,本文对国内高校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①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基于学习过程管理的过程考核机制,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并促进学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②辐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③以在线开放课程为抓手,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教师教学发展,健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机制。

(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到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2017年西部高校选用慕课达到8600门次;2018年教育部评选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水平大学获评课程占70%,由院士、著名教授领衔建设的课程占70%;并已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3]。课程建设高校对上线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安排和课程信息安全等严格把关,课程公共平台也采取了严格的课程审查、编辑、纠错和网络安全等制度化措施。上线课程以文化素质教育课、量大面广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其学科分布已覆盖12大学科门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朝着专业化、系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群。

配合着在线开放课程的迅速兴起,国内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产生,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实现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的同时,也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了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笔者对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调研,根据后台数据对学习者从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地域等进行分析,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占学习者半数以上比例;学习者男性高于女性,占60%以上,年龄在18-23岁的学习者所占比例达71.11%,以学生群体为主;本科学历的人群对在线课程学习更加偏爱;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学习者投入程度更高;讨论区每天发帖量维持在3000个左右等。分析数据可以帮助课程建设团队对学习者行为数据进行探索和定量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到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行为等,为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实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学校高度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逐步加大改革步伐,在课程开发和制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建设经验。

(一)整体设计,顺势而上

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2门;建有“中南大学在线课程平台”,包含历年来建设的4A网络课程,BB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微课、CORE教学资源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2015年,学校高度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组织并进行了在线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布了《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规定》,对立项建设课程的投入3万元建设经费,并由学校承担课程制作所有费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双一流”考核指标,促进了学院及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建设了专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录制室,教师可以随时使用并模拟录制过程,通过加大软、硬件投入,全力支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

学校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理解与认识是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深化的,近年来根据以下思路遴选并开发课程:

1.传统优势和特色的精品课程

在课程建设之初即定位为推广学校优质精品课程,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建设课程在名师名家的主持下,对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向在线开放课程转型升级,并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要求,打造新一轮的品牌课程。

2.新技术新理念的优质课程

这类课程建设的目的即通过在线开放课的建设与运用,向高校学生、社会学习者宣传推广新理念、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中,通过不断凝练课程内容,吸引更多社会学习者参与,普及新理念新技术。

3.新思路新思维的新课程

通过对传统课程进行课程再造和内涵升级,将传统的多门课程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形成门类交叉的新思路新思维的新课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跨学科课程建设,建设符合在线开放课程传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4.面向校内教学兼顾社会服务的新课程

课程建设之初为面向校内教学的使用,作为辅助校内课堂教学的手段补充,解决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与学时不断减少的矛盾。通过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内容,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并面向社会学员开放学习,同时面向校内学生开展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既能满足校内自用,又满足高校承担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二)引领和促进校内教学改革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同时,推出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形成了“线上和线下并举、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并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的教学综合改革模式,构建了一批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促进了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好讲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组织并进行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顶层设计。课程建设遵循“高度重视、理性研究、稳步实践”的原则,围绕和服务学校建设大局,突出优质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开展了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学校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信息与网络中心共同负责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2015年至2017年期间,学校立项建设41门在线开放课程立项项目,投入建设和制作经费近520万元,18门课程已于2018年2月前完成上线开课,累计选课人数超过40万人。“生理学”、“科学计算与MATLAB语言”、“大学英语”等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学习者中有较高人气和活跃度

学校积极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对课程内容整体进行重构设计,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鼓励开展借助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实施校内教学改革。《大学化学》等18门上线课程已多次在校内开展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等实践,并聘请校内教学督导专家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专项调研,通过专项调研及时掌握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

2.线下开放课堂建设

鼓励在线开放资源建设的同时,学校启动了线下开放课堂的建设。开展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互动式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 出台了《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基本要求及认定办法》,提出了示范课堂建设的五项基本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建立稳定的教学团队,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由过去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转变;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设计适合的考核方式。截止目前,学校共立项建设课程350门,115门次课程被为认定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累计投入资金1044万元,对纳入精品课堂建设的给予启动经费并根据成效实行滚动支持。

3.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2015年起,学校组织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教学沙龙、研讨会17场,参与教师达1700余人,校内学生参与学习近1.3万余人。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能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同时,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立项建设,引导教师和教学团队以教改项目为依托,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专题研究,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探索一条具有中南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学改革成果井喷式涌现。《大学化学》、《食物营养与食品安全》获批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吴争春副教授、覃爱娜副教授荣获湖南省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遴选为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单位;首批中南大学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展了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校内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微电影拍摄、小组辩论赛、调研实践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017年由吴争春副教授指导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活动中,一举夺得特等奖和最佳表演奖[4]

三、进一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的内涵发展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流行六年,其发展方向并没有给现行高等教育带来如飓风般的冲击[5],在国内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直朝着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理想迈进,并不断地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构建进行分析,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建设思路:

1.促使学习者从“碎片化”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样,在线学习出现大量的“低完成率”“低结课率”现象,教师应结合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建设优质的、系统的、易于理解的在线课程资源,组织有效的、启发性的在线讨论环节帮助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6]

2.为学习者设计“助学”“导学”功能

在课程开发之初应为在线学习者设计测试习题或问卷调查,通过获取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等相关数据,增加人性化的助学、导学功能[7],并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指导。

3.构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深层对话”

由于在线学习的特殊时空状态,使教师与学习者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课程知识点的设计时可采用可视化、情景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加教学视频的弹幕功能,可同步提问和发表观点,营造课堂互动氛围;在讨论区设置自动回复、人工回复、助教回复功能,促进教学的深层交互。

4.创建新型交互方式激发“生生互动”

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线开放课程交互水平整体偏低,平台功能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交互需求。应设计开发出同步互动的方式营造学习者的现场参与感,课程设计时改变交互活动的内容,通过分享笔记、共同创作等主题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综上所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平台和教师应开展学习分析研究,教师利用在线学习数据进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根据学习特征建设个性化精品在线课程;平台方利用后台数据管理功能分析,提供“人性化”平台服务功能;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开展教学模式研究。通过高校、平台和教师通力合作,最终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湖南品铭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731-85548226